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写在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成立之际

2022年10月14日,金秋北京,硕果满枝,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在北京揭牌。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为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把脉定向,饱含了对书写全球交通合作新篇章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主席指出,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是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中方愿同各国一道,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平台促进全球交通合作,为推进全球交通发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正式成立。

这是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的永久性成果,对促进全球交通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践行“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理念的重要平台,将为进一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促进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高端智库和人文高地,将打造全球交通发展的知识共享和成就展示平台,开展高端人文交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正是新时代中国交通“强起来”的见证,将更有力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

坚持开放合作 互联互通更紧密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筑路架桥,周行八方。10年间,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神州大地一派蓬勃生机。

2019年9月、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描绘了宏伟蓝图,也对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深化交通开放合作、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地有山河之险,国享通畅之便。中国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加快完善,国际互联互通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后,老挝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倡导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共同繁荣。老挝对这一倡议感受颇深。比如,老中铁路将为老挝民众、两国交流乃至本地区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时它还是一条绿色低碳的铁路。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的铁路,在中国西南开辟了一条与东南亚融合发展的通途大道。

从重庆出发,走水路到长江出海口近2000公里,而陆路到广西钦州港只有1000多公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拉近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的距离。距离缩短,合作“拉长”,2017年至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对东盟贸易额由724亿美元提升至1238亿美元。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山水相邻、利益交融,近年来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从天山山麓到里海之滨,从帕米尔高原到哈萨克草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欧亚大陆绘出绚丽画卷。

中欧班列昼夜穿梭、快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黄金大通道”。截至2021年年底,中欧班列开行总量4.9万列,78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通过海运完成。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还着力推进国际航空物流发展,目前每周完成国际货运航班约5000班,通达全球52个国家123个城市。

日益紧密、互联互通的国际运输大通道,成为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基础,为应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中国新造箱产能释放,空箱周转加快,影响国际物流链稳定的空箱短缺情况得到极大缓解。

坚持共同发展 公平普惠利民生

交通是民生之基、强国之要。上世纪初,在外国记者眼里,中国大部分地方甚至很难发现“在现代交通上真正具有意义的道路”。如今的中国,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国庆假日期间,“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成为热门“打卡地”。一个个实物模型、一幅幅图片图表、一段段精彩视频,讲述着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中国交通十年成就吸引了观众目光。据不完全统计,相关交通要素超过300项。在四川展区,人们通过照片看到“金通工程”构建起“班线公交为主、预约响应兜底”的乡村客运体系,巴蜀大地上的“小黄车”打通村民回家“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以“公平普惠”为导向,服务民生改善,促进共同繁荣。

城乡联动,区域协同,平衡发展,快速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运输兑现“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掉队”的庄严承诺。10年来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6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新增5万多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广大农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在家收快递”从愿景变为现实。

俯瞰神州大地,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崇山峻岭,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全面纳入庞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经济民生因交通而兴。

邮政快递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完成8840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十三五”末全国建制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10年来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高铁网络快速延伸,“早上西安泡馍、中午成都火锅”变为现实。10年来“老、少、边”及脱贫地区建成高铁2.4万公里、占同期全国高铁投产里程的79.4%。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激荡“死亡之海”,“复兴号”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

曾经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得益于加速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反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向西流动。

2012年西部铁路营业里程3.7万公里,到2021年年底已超过6万公里。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

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交通连片成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了40%,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

交通天下,美美与共。中国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交通合作,结出丰硕成果,惠及多国人民。

中老铁路工程建设带动老挝实现就业11万人次,帮助当地修建近2000公里道路、水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整个大湄公河区域各国在商业、农业、旅游业等方面受益。

在非洲大陆,由中资企业参建、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带动沿线13个工业园区建设,为当地创造10多万个就业岗位。

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贸易额增长了63.7%,其中自中东欧进口增长了127.3%,中欧班列带动了沿线国家产业贸易投资等领域繁荣。

坚持创新发展 发展动能更强劲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变革。中国交通运输坚持创新发展,不断从创新驱动中获取不竭动力,把科技创新华章写在大地上。

2018年10月23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面对沉管隧道施工这一工程技术难题,建设者们从零起步、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制造出海底沉管,并逐一将33节沉管安放成功。

2021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对31个省份的覆盖。90%以上线路行走于海拔3000米以上,全线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桥隧比高达75%……建设者们相继攻克一系列难题,创造了高原铁路建设奇迹。

“复兴号”动车组在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中国铁路继续开拓创新,巩固扩大我国高铁领跑优势。

“大国重器”亮点纷呈。10年间,C919大飞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等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相继建成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工程顺利推进、第二艘大型邮轮开工建造,自主设计建造的主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国工程”不胜枚举。10年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标注了中国建造的新高度。相继攻克一系列复杂地质地形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公路建设世界性技术难题,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高等级公路建设、多塔连跨悬索桥、快速成岛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机场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科技创新,确立了中国交通在世界交通领域的新坐标,重塑了神州大地的发展格局,提升了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年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取消了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形成了一张主线无障碍通行的全国高速公路网,实现了不停车快捷收费、快捷通行。

2021年11月、12月,海船船员适任证书、海船船员培训合格证、海员外派机构资质证书等13种海事电子证照,分两批实现在线办理和发放。

2021年,高铁和城际铁路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无人机快递进村”业务试行,无人车投入快递运营。

截至目前,全国有29家机场实现身份证一证通行,234家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

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刷脸进站、“无纸化”登机、无接触配送、无人机投递等各类新技术加速应用,共享单车、网约车、网络货运等交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广大群众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成色足

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追求以最少资源投入、最小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让交通运输这艘航行中的巨轮,行驶在绿色低碳的发展底色上。

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成为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关键一招。

2021年10月2日,一列满载3200吨铁矿石的“公转铁”“散改集”敞顶箱专列缓缓驶出天津港,向宁夏石嘴山驶去,“西北矿石走廊”铁路大通道正式打通。

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探索推行滚装运输、驮背运输、甩挂运输、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先进运输运作模式,大宗货物及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有序推进,运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2021年末,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合计占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等四种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的24.9%,较2012年末提升3.9个百分点;2021年完成港口装箱铁水联运量754万标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重大交通基建中,生态优先理念成为交通人的自觉行动。

运输装备清洁绿色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交通绿色发展水平。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去年大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空气污染的道路上,必须推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生产。中国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正走在最前沿。

2021年8月14日,长航货运有限公司建造的7500吨绿色智能船“长航货运001”轮在江苏下水。该轮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具备油、气、电混合动力,兼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等特点。

深圳2017年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2018年成功实现出租汽车全面电动化,绿色公交发展全球领先。世界银行去年11月发布首个全面电动化实际案例报告,将深圳巴士集团“绿色公交”模式向全球189个国家推广。

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绿色交通的理念加速融入行业发展。2021年年底,城市公交车、巡游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汽车数量分别达到50.9万辆、20.8万辆和61.7万辆。2021年,全国铁路电力机车1.4万台,电气化率达到64%,比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中国政府正采取实际行动,引导绿色生活从脚下“走起”。《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将选择100个左右的城市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力争其中60%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坚持多边主义 全球治理更完善

多边主义、合作共赢顺应历史潮流,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中国始终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中国交通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框架下交通运输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在多边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相关提案数量从10年前每年不足10份增长到2021年的85份。中国连续17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

大力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中国与19个国家签署22项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与6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海运服务覆盖沿线所有沿海国家;与100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东盟、欧盟签订区域性航空运输协定;建立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与22个国家签署邮政合作文件,实现中欧班列出口运邮常态化运作。借助承办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契机,实现了与所有已建交联合国会员国交通主管部门联系全覆盖,全球交通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

深化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持续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各类渠道积极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与国际社会团结应对挑战。民航部门先后向70个通航国家民航主管部门分享了中国航空公司和机场疫情防控指南。邮政部门通过万国邮联等渠道推荐中国邮政疫情防控指导手册,分享中国邮政业抗疫经验做法。中国《船舶船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等多份防疫文件被国际海事组织向174个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转发推荐。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高速流动的中国正积蓄起强大的发展动能。以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成立为契机,中国交通必将进一步秉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理念,奋楫争先,勇毅前行,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版权声明:
作者:
链接:https://www.56tim.com/archives/421646
来源:物流报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