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感知 全域联动 陕西构建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
轻点鼠标,公路上、隧道里行驶车辆的具体位置、车辆类型、车牌号、速度以及实时画面等信息跃然电脑屏幕之上;所有机电设备的状态、消防设施的水压是否正常都能监测到;准确定位突发事件,自动给出应急对策并一键发布,跟踪事态发展,将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次生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进入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平台,仿佛有了可看、可听、可感知的五官和大脑,工作人员能快速调取所管控路段的桥隧、机电设施、周边环境等信息,提高公路智慧化养护管理水平,为司乘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
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厅、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属于该试点项目的一期重点工程,由交通行为安全、结构安全、机电设施安全、周边环境安全、交通应急管控、风险管控地图六大模块组成,初步实现了信息赋能、目标感知预警、联动防控、应急救援管理的建设目标。
六大模块构建“智慧大脑”
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所应用的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全长258公里,沿线有隧道137座约103公里,其中秦岭1、2、3号特长隧道群穿过秦岭主山脉,单洞全长约34公里,管控内容多、难度大。由于以往对隧道群整体的风险源分析针对性不足,配套设施设备不够智能,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主动防控能力差,应急救援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整体安全防控体系亟待提升改善。
“交通行为安全、结构安全、机电设施安全、周边环境安全、交通应急管控、风险管控地图这六大模块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可以全息感知秦岭隧道群相关信息,构建起一个综合数据库,打通隧道群间的信息壁垒,做到关键目标全域跟踪、突发事件全域发布、应急响应全域联动,增强了隧道群综合管控能力。”负责试点项目建设的陕西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公司副总经理刘波介绍。
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将现有的各类管控系统与新建的隧道各功能系统统一接入秦岭隧道群综合管理系统,运用BIM、GIS、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做到多系统综合集成、多服务按需推送、多业务集中展示,实现秦岭隧道群三级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做到全域接入、综合管理。后期,随着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数字孪生系统平台全面推广应用,预计可降低相关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40%以上。
据悉,秦岭隧道群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包括构建安全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打造隧道群主动防控及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全国应急救援示范中心、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四方面内容,切实解决秦岭高速公路隧道群运营管理、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2021年7月,项目被列入陕西省新基建重点工程建设名单。
升级改造传统安防技术手段
目前,陕西共有西汉、西康、沪陕等五条高速公路穿越秦岭,隧道多达558座,累计长度370公里,其中有秦岭终南山隧道、包家山隧道、秦岭天台山隧道等特长隧道30座,累计长度164.7公里,成为后期高速公路管理养护、安全运营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编制了《交通强国建设陕西省试点工作方案》,将秦岭隧道群安防体系建设项目作为重点,研究、引进、升级、改造传统安全防控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隧道群安防体系。
经过两年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升级,西汉高速公路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档升级,各种电子信息技术和仪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护卫着过往司乘的安全:在秦岭1号和2号隧道上、下行线,检测公司自行研发的成套设备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并预警隧道主体结构的沉降、收敛、形变等结构信息;现有隧道照明、机电、消防、监控系统被打通升级,初步实现系统状态展示功能,并增补移动火源监测和CO/VI监测;秦岭1号隧道内局部的震动、碰撞、落石、相关区域能见度及路面凝冰等异常现象会被仪器监测、报警。
试点项目还编制了《秦岭在役隧道群安全生产风险事件列表及风险源辨识手册》,构建秦岭隧道群三维风险源管控数字地图,为后期养护管理、现场巡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建设,陕西在秦岭在役隧道安全生产风险事件列表及风险源辨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取得典型成果,并形成指南、办法、标准等政策成果;建成秦岭隧道综合管理系统,在开发隧道结构群安全在线监测、运营安全智能在线监测、自动应急处置、定期和专项巡检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成果。
到2025年,陕西将力争建成国家级隧道救援人员培训基地,大幅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保障能力,秦岭隧道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基本实现智能感知、主动预防、快速预警、三级联动、高效防控、极速响应,出台《隧道安全防控体系技术指南》,推动成立“秦岭特长隧道交通特性与驾驶行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