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八棵树精神” 践行“开路先锋”使命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有一种精神格外耀眼;在鼓舞甘肃交通人奋斗的动力中,有一种精神分外有力,这就是“八棵树精神”。
面朝天下雄关,背依祁连山脉,嘉峪关大地上的八棵杨树巍然屹立。甘肃交通高度重视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文化发展,交通强国甘肃方案更将弘扬“两路”精神和“八棵树精神”作为弘扬交通文化的重要篇章。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建勋表示,“八棵树精神”是甘肃践行“两路”精神的实践,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的载体。
“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八棵树精神”是甘肃交通艰苦卓绝奋斗史的凝练和总结,是甘肃交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品质,是甘肃交通人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为甘肃交通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精神力量。
“八棵树精神”:艰苦卓绝奋斗史的凝练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势高、地形复杂,境内分布着12大水系、152条河流,“隔山绕道走,隔河两眼瞅”是对过去甘肃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甘肃公路人开始公路恢复和县县通公路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甘肃交通人克服财力薄弱、自然条件艰苦等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狭长的地形上描绘出了甘肃交通壮美“工笔画”。去年年底,甘肃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66万公里,是1949年的近70倍。
甘肃交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日新月异的成绩,源于一代代交通人勇于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勇于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现实条件的坚韧,勇于不断开拓进取的魄力。回顾“八棵树精神”的起源,能深刻感受到甘肃交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上世纪50年代,以郑占乾为代表的新中国养路工人,在茫茫戈壁开路、护路、养路工作之余种植的十几棵白杨树顽强生长,成活了8棵,见证了公路发展历史和养路工人艰苦创业的风雨历程。1955年,郑占乾等3000名公路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严寒、斗酷暑,修建了至镜铁山全长84公里的S215线专用公路,公路人用鲜血和牺牲、以汗水和智慧建设养护公路。一代代交通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被高度凝练和总结,“八棵树精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郑占乾等人的故事是甘肃交通艰苦卓绝奋斗史的缩影,在甘肃交通发展史中不乏一个个与艰苦自然环境搏斗、与险峻地质条件较量、不断挑战极限的艰苦创业故事。
新中国成立时,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甘肃公路建设者每天扛着铁锨洋镐,赶着毛驴刮路车,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和最倔强的坚守,保障了公路畅通。2013年,公路建设者们在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乌鞘岭,克服高寒、高海拔,建成“咽喉工程”乌鞘岭隧道群。在舟曲、陇南等暴洪、泥石流灾害中,甘肃交通人身先士卒,保畅公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甘肃交通人义无反顾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去年,更是克服疫情等叠加困难,超额办结22项民生实事,突破10项“啃硬骨头”工程……
“八棵树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从父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养路人艰苦朴素、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公路事业尽心尽力。”郑占乾的大儿子郑玉生从部队转业后,也进入了公路系统。在郑占乾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三儿子、三儿媳都成了公路系统职工,孙女也成了公路人,几代人深深扎根戈壁滩。
在岁月的变迁中,“八棵树精神”历久弥新、枝繁叶茂,已经成为甘肃交通人骨子里传承的顽强拼搏精神的烙印,是一代代交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品质。
在甘肃交通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身体力行践行“八棵树精神”的传承故事。敦煌公路段原职工陈虎赛,曾赶着毛驴车刮路,刮到哪里,晚上就打地铺住到哪里;安西段原职工张富贵,用秤称铁锨的磨损来考核工效,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获赠一台东方红75推土机;庆阳公路局华池公路段退休工人杜克宽退休不褪色、离职不离党,独守荒山30载、植树造林近万亩……
“‘八棵树精神’是使命在肩,作为公路人,能吃苦是工作需要,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获得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的定西高速公路处“70后”职工马秋英说。
“‘八棵树精神’是攻坚克难,作为新时代公路人,吃苦耐劳的传统不能丢,攻坚克难的勇气不能丢,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顾全局、勇争先。”获评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称号的甘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80后”职工柴伟说。
“‘八棵树精神’是成长力量,老一辈公路人甘当路石,淡泊名利,用挚爱奉献公路事业,是我学习的榜样。”获得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表彰的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90后”职工谢富春说。
“八棵树精神”:开拓创新动力源泉
1956年,张掖高台公路段三十工区的养路工人王治隆,结合河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采用人畜结合的办法,制造出了第一台毛驴刮路车,后来经王宗昌改进后开始在河西乃至西北各省推广。
在“八棵树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甘肃交通人激发出勇于探索创新的不竭动力,这台毛驴刮路车可以说开启了甘肃交通人克服重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的历史。
1968年,为设计出节约钢材、适合山区宽浅河床的桥梁,张掖公路总段的许超杰带领技术团队潜心研究了整整10年,建立“微弯板坦肋拱桥”这一新的桥梁理论体系,自主设计施工建设了黑河大桥。交通科研院的职工曾思伟坚持十几年观测记录陇南山区泥石流,为后来攻克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甚至青藏铁路的修建提供了基础数据。近几年,行业还先后涌现出“拼命三郎”刘昌智、“智慧引领”赵鹏飞、“陇上鲁班”武维宏等一批先进典型。
在新发展阶段,甘肃交通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八棵树精神”的内涵,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突破性地提出发展路衍经济,实施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推进千里河西走廊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创造性地发展智慧绿色交通,建设成立了首个绿色智慧公路交通创新联合体,开启“5G+智慧公路”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为黄土高原地区筑路提供科技支撑,成立首个西北寒旱区交通行业野外观测研究基地……
岁月变迁,“八棵树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拓展升华,“八棵树精神”与“两路”精神同根同源、共承一脉,是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甘肃交通人将把“八棵树精神”作为“两路”精神在甘肃的赓续,用“八棵树精神”不断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力量,奋力谱写交通强国甘肃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