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筑通途 浙南天路畅民心——写在景文高速通车之际
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站在浙西南高岭头水库特大桥上向西眺望,一条高速公路似长龙般游弋于深山峡谷。
1月4日,景(宁)文(成)高速公路(简称景文高速)建成通车。两座藏于连绵大山里的美丽县城从此踏上发展快车道,奔向产业兴、人民富、乡村美的幸福生活。
景文高速由浙江交通集团牵头投资建设,全长68公里,主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投资总额约137亿元,桥隧比高达80%,被称为“浙南天路”。
自2019年5月开工以来,景文指挥部始终以山区高速公路品质工程典型示范路创建为目标,坚持把精细管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党建引领作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制胜法宝,在高山峡谷间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山高水长,奋斗圆梦。景文高速的开通,串联起沿线9个乡镇街道、39个建制村、17个自然人文景区,为沿线41万名群众带来一条发展路、致富路、幸福路,有力推动了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精细施工 打造山区高速“示范路”
秉持建设山区高速公路品质工程典型示范路的信念,景文高速全体建设者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精细化施工为抓手,助推景文高速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为景文高速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高岭头水库特大桥主桥全长580米,主塔高210米,相当于75层楼高,是浙江省高度最高、跨径最大的山区混凝土斜拉桥。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景文高速建设者以决心破难关,以匠心铸品质,狠抓质量安全管理,科学把控施工进度,不仅完成了浙江省首次K梁支架抬吊安装,同时实现了“毫米级”索塔施工精度控制。
高岭头水库特大桥为塔梁固结体系,桥面距地面约110米,混凝土方量共计1024立方米,重达2560吨,相当于1200余辆家用小汽车的重量。完成如此体量的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极大,且施工风险高。
为此,景文指挥部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桁架结构,单片桁架在地面拼装完毕后,利用索塔两侧的塔式起重机以同步起升、同步回转的方式整体抬吊,在百米高空悬空精准地完成整体K梁支架抬吊安装。
“这种吊装方式减少了支架安装时高空作业工作量,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景文指挥部副指挥姜芝坤表示,“我们在桁架关键节点部位还布置了应力监测装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时监测桁架杆件应力状态,以确保施工安全”。
高达210米的主桥索塔,必然对塔、梁、索等各构件的施工精度要求极高。为达到索塔整体轴线偏位不大于15毫米、塔顶纵横向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0毫米、斜拉索道管高程及平面偏位不大于10毫米的要求,施工过程中,测量技术人员攻克了测站难以布设、观测俯仰角过大、温度气压及日照对测量放样的不利影响等技术难关,最终实现垂直度偏位的数值偏差控制在“毫米级”,为打造质量过硬、品质一流的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智赋能 筑就质效提升“品质路”
景宁、文成地区多高山峡谷,境内沟壑峻岭、河流纵横。复杂的地形与多变的气候,给道路修建带来重重挑战,却也为筑路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沃土。
自开工建设以来,景文指挥部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强劲动力,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秉持“数字赋能工程品质提升”的方针,景文指挥部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功能完备、沟通顺畅、管控有力的景文数字化管理大平台。通过覆盖全线的“智监云”App,工程管理程序审批、人员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九大模块共43项子业务,都实现了指令的线上下达、线上闭合,施工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从一线工人到施工过程,由点及面,景文指挥部将标准工作流程化、流程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数据化、数据利用智能化,实现项目工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此同时,先进设备的应用也成为项目建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的助推器,进一步擦亮了景文高速项目的品质底色。
在景文高速叶麻尖隧道内,工作人员使用全站式扫描仪,粗略瞄准后全自动马达快速搜索棱镜,完成设站定向,同时启动扫描,仅3分钟就完成了6.6公里隧道的全景数据采集。根据设计数据、围岩等级信息,建立隧道开挖、初支及二衬的基础模型,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全站式3D扫描仪进行扫描测量,形成超欠挖色谱图、断面厚度视图、土石方量自动计算等,实现隧道全过程施工指导、功效评价、主动预警、成本分析、班组考核等,加强隧道建设管理。
叶麻尖特长隧道是浙江省最长山岭隧道。“超长隧道的难度在于通风系统,这条高速的开挖方向一路向上,烟雾更是堆积在施工面。”景文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陈毅表示,指挥部贯彻“机器换人”理念,结合项目实际配置“两机一桥四台车”,打造9条全机械化施工流水线,实现施工质效双提升。
“传统工序中约15人组成的施工团队,现在只需要4个人操作两台设备即可完成,施工效率大幅提高”。陈毅说。
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隧道安全管理人员还配备“会说话”的智能安全帽。除了一般防护作用之外,该安全帽配备了工业级高清晰度摄像头及4G/Wi-Fi网络和GPS定位,具备实时语音视频通话、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等功能。当作业人员发生跌落、撞击、脱帽、高温等情况时,可在第一时间通知监控后台报警,最大程度保护作业人员安全。
生态优先 建设道景相融“绿色路”
沿景文高速,从丽水景宁开始一路向温州文成出发,封金山、铜铃山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畲乡之窗、深垟村、安福寺、刘基故里等旅游景点一路相随。
作为“浙西南景区化高速公路”样板工程,景文高速以“通景、融景、造景”为设计理念,充分挖掘沿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景区化高速公路。
景文指挥部采用景观洞口、景观互通、人文标志等造景措施,结合自然地形和风土人情打造了“百花朝凤、瑶境回廊、重峦觅瀑、文成寻迹”等主题高速景观,为司乘人员创造“车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出行体验。
为真正实现道景相融,和谐秀美,景文项目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项目建设绿色化、景区化,将高速公路“轻轻放在绿水青山间”。
逶逶青山间,景文指挥部秉承“最小破坏就是最大保护、循环利用就是最大节约”理念,建设8条机制砂自加工生产线,以全线隧道洞渣为原料生产机制砂合计300余万吨,减少弃渣土地占用500余亩,节约成本约5亿元,开创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大规模运用机制砂先河。
作为浙江省首个机制砂使用率100%项目,景文高速项目实践成果填补了浙江省机制砂在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中的空白,有效破解了山区高速弃方难、黄砂紧缺两大难题,创新循环利用、就地取材,树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环保相结合的优良典范。
为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景文指挥部采用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过滤再利用。同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降尘,如在混凝土拌和站内使用脉冲除尘装置进行降尘,在施工便道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及安排洒水车定期降尘,确保项目施工便道“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
党旗领航 锻造齐心共进“畲之路”
4年多来,面对工期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等难点,景文指挥部始终将“红色力量”挺在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项目的发展优势,为顺利实现全线通车凝聚力量。
在建设过程中,景文指挥部运用“党员进班组,党建在现场”红色引擎工作机制,以“五联共创”党建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扬畲族人民的“忠勇精神”,带动群团齐心共进,打响“畲之路”党建品牌,全方位助力项目高水平建设。
围绕任务目标,景文指挥部采取“周告知、月亮晒、季比拼”的挂图作战模式,每周召开项目建设难题分析会,每月亮晒成效和亮点,根据进度亮红、黑旗,每季度实施考核排名;同时确定责任目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攻坚任务清单,鼓舞项目广大党员、员工加班加点抢抓施工黄金期,如期优质推进项目建设。
冲锋号角催人奋进,党建引领鼓舞人心。在党员先锋的带领下,全线5000余名建设者上下一心,始终奋战在“急、难、险、重”攻坚一线,抢晴天、战雨天,抓质量、保安全,全力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发生,正是景文高速项目大干快上的紧要关头。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景文指挥部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复工复产难题。“我们党员进班组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服务一线员工、服务生产。”项目党小组书记张仲勇说。
2020年2月1日,项目成立疫情防控小组,景文指挥部相继成立景宁、文成段工作组,以党员为先锋,做好复工返岗人员的接送、健康监测等工作。疫情期间,景文指挥部采取点对点“返岗直通车”举措,从湖南、河南、江西、陕西、云南、贵州等省接回员工,参建人员有序分批返回,复工点逐步展开,2020年2月25日,项目全线实现复工,抢抓进度,赶回因疫情耽误的工期。
面对常年多雾多雨、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等一系列施工困难与挑战,景文指挥部组织各参建单位,在施工现场成立了以党员为主力的“交投铁军党员攻坚队”(简称攻坚队),充分调动团队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集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
在高岭头水库特大桥上,自开工以来,攻坚队始终是节点建设的核心力量。为保证原材料及机械设备进场,攻坚队员带领建设者们,沿着60度的山谷陡坡,历时3个月开辟了一条2.2公里的安全便道。面对单个承台混凝土总浇筑量超5300立方米的高难度挑战,攻坚队员们“5+2”“白+黑”,商议施工预案、优化现场施工。通过班组座谈会、班组现场安全培训、“微创新”梳理、“景文学堂”等活动,攻坚队共解决钢筋绑扎困难,提升隧道作业安全施工等230多个问题,助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开局即冲刺,到吹响攻坚号角,再到稳进提质决胜,最终建成通车,4年多来,景文高速见证了浙南山区和畲乡的巨变与腾飞,更谱写了浙江交通新华章。
展望未来,景文高速于群峰叠翠间一路延伸,推动畲乡经贸、投资、人文、旅游等全方位发展,为助力浙西南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插翅添翼,为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描绘好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景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