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谱写交通强国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是建设交通强国和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正当其时。

深刻认识我国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运建设,作出关于“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要继续把互联互通作为重点”“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等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9月和202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开启交通强国水运建设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规模巨大、布局完善、通江达海“链”全球的水运设施网络。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生产性码头泊位超过2万个,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76万公里,港口规模能级和内河航运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双提升”,水运基础设施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我国完成水路货运量82亿吨,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亿标箱,均稳居世界首位,全球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7席,水运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以及大规模的跨区域货物交流,在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运大国,但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比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完全适应,水运基础设施网络还需优化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准确把握我国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应顺应新时代现代化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

一是人口规模的现代化。面向未来十四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要求水运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构建支撑能力强劲的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地域差距等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要求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惠及全体人民,突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建设重点,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两手抓、两手硬”,要求在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弘扬新时代水运精神,厚植水运优秀文化。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要求发挥水运低排放的比较优势,提升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建设生态绿色低碳的水运基础设施。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将继续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出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要求水运基础设施在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中发挥纽带联结作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主线将贯穿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未来,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两个纲要”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优化水运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水运服务能级,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开路先锋”作用,奋力谱写新时代交通强国水运建设新篇章。

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化高质量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

优化水运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优化水运设施网络布局。以新一轮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编制为契机,聚焦联网、补网、强链,系统构建“水运大通道+港口枢纽集群+综合集疏运体系”的现代化水运网络,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是促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水运绿色低碳的比较优势,加强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和一体衔接,强化铁路集疏运和内河疏港航道建设,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以多式联运为核心,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大宗物资“公转铁”“散改集”及江海河联运等绿色运输组织模式。

三是提升港口服务功能。以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港、主要港口、重要港区为重点,因港制宜打造综合运输、储运物流、中转贸易、特色航运服务、临港产业、文化旅游等港口复合型、现代化功能,同时注重老港区功能调整,坚持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及增值功能拓展并重。推进我国港口交通运输枢纽向物流供应链枢纽和产业链集成平台升级,服务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四是强化多种资源要素的系统集成。注重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资金等资源要素,统筹水运与国土空间开发、城市群、产业集群等融合互促,最大化释放水运设施网络综合效益,增强水运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水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强化水运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环渤海地区津冀沿海、山东沿海、辽宁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合作,重点推进集装箱干线港码头工程、能源和战略性物资专业化码头工程、航道拓宽浚深建设等,打造优势互补的世界级港口群,有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依托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加快长江干线航道扩能升级、支线航道延线联网,建设层次分明、专业化码头合理布局的长江沿线港口体系,重点推进长江上游水富至宜宾航道整治工程、宜宾合江门至重庆九龙坡段重点水道整治工程、涪陵至丰都段航道整治工程、安庆至芜湖段航道整治工程、长江口南槽治理二期工程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宁波舟山港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等工程项目,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四是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水运资源配置,聚焦提质增效、增强国际影响和竞争力,持续完善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深圳盐田和广州南沙集装箱码头、20万吨级深水航道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世界级港口群。

五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重点加强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强化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扩能升级,适时补齐南北跨水系连通水运通道和国境国际通航河流航道短板,加快推进西江航运干线3000吨级航道工程、平陆运河工程、长洲水利枢纽五线船闸工程等项目,提升水运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的先导作用。

六是强化海南自由贸易港港口资源整合,港航设施建设要注重增强适配性,建设洋浦港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完善海口港集装箱、海峡滚装等运输功能,重点推进洋浦港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马村港区集装箱码头及进港航道建设等工程,助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聚焦智慧、绿色、韧性、开放,着力推动水运设施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水运设施智慧化升级。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5G等技术应用为引领,大力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等智慧水运新基建发展,强化既有码头、堆场智慧化改造,加强内河航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推进船舶装备技术升级,系统提升港航综合服务和运行效率。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水运设施绿色化转型。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水运设施规划、建设、运维全过程,集约节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深入推进绿色港口、生态航道建设,加大绿色水运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清洁能源船舶的研究应用,持续提升水运设施绿色发展水平。

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打造安全韧性水运设施。推进水运设施建设项目精品建造,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加强港口、航道、航运枢纽大坝、通航建筑物等基础设施加固改造和安全监管,提升沿海和内河搜救溢油应急装备配置,强化保障水运设施设备本质安全。同时,依托港口枢纽布局建设国家重要物资装卸储运中转基地,适度超前研究建设港航公共设施,提升水运设施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坚持开放共享,提升水运国际化发展水平。顺应我国全球交通合作大势,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航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海上战略通道,构建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倡导我国港航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港航设施建设运营,输出中国水运建设管理的先进标准技术,以水运建设为纽带弘扬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邢佩旭

版权声明:
作者:
链接:https://www.56tim.com/archives/422456
来源:物流报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