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年交通治堵成效显著 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新高地
2012年11月24日,随着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浙江省正式开启全国首个全省域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程。
作为浙江交通的主阵地和领头雁,近十年来,杭州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供需矛盾痛点,坚持机制政策引领,突出设施建设、公交优先、交通管理三大重点,聚力堵点治理攻坚,强化数智赋能、文明交通两大支撑,创新构建“1312”城市交通治堵新生态,扎实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根据高德交通发布的全国50个主要城市拥堵指数排名,杭州市年度排名从2014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34位;季度排名从2014年一季度的全国第1位下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第38位,城市交通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助力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近年来,杭州交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探索特大城市交通治堵新路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坚决扛起开路先锋的使命担当,奋力推进杭州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以交通治堵的显著成效高水平打造人民满意交通的‘杭州样板’。”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翰献表示。
强化引领 高站位完善顶层设计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持续性工程,需要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整体推进。”杭州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杭州市高起点做强系统性顶层设计,系统性重塑交通治理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标准引领,形成独具特色的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开放治理生态,为全国特大城市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供“杭州方案”。
机制重塑形成闭环。在实践中,杭州创造性构建五大闭环机制:建立议事协调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着眼于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合力攻坚,建立实体化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建立晾晒赛马机制,通过“交通治理在线”系统营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浓厚氛围;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城市交通治理工作纳入综合考评体系,拉高工作标准、压实责任链条。这些机制的建立聚焦治堵工作痛点,实现关键节点全覆盖,全流程确保治堵工作的推进效率和质量。
政策引领至关重要。为充分保障交通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杭州先后发布《杭州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白皮书》《杭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五年行动计划》等多项综合性规划,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轨道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实施导则》《杭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指导意见》《杭州市机动车停车场(库)建设和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市交通系统系统化综合治理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市级实施性政策文件。
“这些顶层规划设计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优先发展和城市交通管理等核心领域,针对性和指导性非常强。”杭州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列顶层规划为城市治堵工作搭好了“四梁八柱”,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具体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把握关键 高标准做强三大领域
“十年前,从市中心到城西,要耗费一个多小时,如今搭乘机场轨道快线仅需20分钟。”谈起公共交通,家住城西未来科技城的市民杨女士颇为感慨。
近年来,杭州聚焦城市交通拥堵痛点,高标准做强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优先发展、管理效能提升三大核心领域,从软硬件维度高标准全面夯实新时期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基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近十年,杭州已累计建成地铁线网13条线路、516公里,实现“十城区”地铁全覆盖,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五,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杭州”;快速路项目总里程已达480公里,绕城内“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全面成型,绕城外快速路网全面覆盖“十城区”,基本实现市区45分钟“时空圈”。新建主次干路约387公里、支小路180公里、人行过街设施41座,与城市快速路网形成高效衔接与有益补充。十年来,全市主城区累计建成公共停车场库项目374个,公共停车泊位数约8万个,围绕地铁站点周边新建“P+R”换乘型停车场库23个,局部区域停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也得以缓解。同时,建成4400多公里绿道,实现主城区范围内5分钟步行可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根本。杭州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要的关键之举、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之策、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供给侧改革优化,以融合发展、转型发展、均衡发展为主基调,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大公共交通体系,带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城市交通拥堵缓解。
着力一网出行,围绕地铁促进融合发展。以地铁站为中心,打造绿色出行“微枢纽”,从时间、空间、品质三个维度促进公交、地铁、慢行“三网融合”。通过移站、加站、扩站的方式,推进地铁公交“零距离”无缝换乘,地铁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设置公交接驳站的站点比例超过80%。推进公交与地铁整体运营时间同步,已有117条公交线路实现同步运营,试点推广“地铁一到,公交即发”,实现公交、地铁换乘时间“零等待”。2015年出台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提供公交、地铁换乘票价减免。同时注重提升站点周边慢行路网联通度,开展绿道联通、地下连廊、风雨连廊、跨河桥等建设,不断提升换乘的可达性和舒适性。
着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公交转型发展。推动地面公交转型发展,打造“普线+专线”两型线网,其中普线网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普惠性服务,专线网提供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服务,分类型、分层次满足群众需求。每年优化普线50条以上,逐步构建“廊道干线、通勤快线、地铁接驳线、社区循环线”四级城市公交网络,并以片区公交治理为示范,创新推出“准时公交”“多线联运”“响应停靠”“同步接驳”“社区穿梭巴士”“公交小灵通”等系列公交服务产品,获得市民高度认可。累计推出通勤、通学、就医、旅游、接驳、市场、枢纽以及文化主题等各类专线1139条,日均客流量超6.2万人次,已成为地面公交新的客流增长点。
着力城乡一体,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发展。伴随杭州市撤市设区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区域公交一体化建设,先后实现萧山、余杭、临平、富阳、安临、钱塘区与主城区公交一体化,共建连接线路,共享乘车优惠,共用服务标准。同时,加快推进建德、淳安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让公交服务向乡村延伸,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域公交,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此外,积极推进都市区城际铁路建设,先后开通运营杭海城际、杭绍城际,并与城市地铁网无缝衔接,打造1小时都市区轨道通勤圈。
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是关键。“我们主要从健全机制、精细管理和科技提效三个方面下功夫,打好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攻坚战。”杭州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健全机制方面,杭州探索形成五大核心机制:道路资源利用最大化机制,通过“线上数据支撑,线下综合治理”,进一步盘活道路资源;交通管理精细化机制,加速常态化应急响应,保障交通运行有序;动静态交通协同机制,提高停车周转率,有效解决群众刚需;交通事件快处快撤机制,要求5分钟到警、5分钟快撤,大大减少事件性拥堵;道路快速抢修联动机制,将道路通行影响降到最低。在强化精细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方面,杭州积极提升道路品质,打造品质样板道路;开展快速路提速、拥堵TOP道路和交叉口治理;加快建设绿波带,目前主城区已建成绿波带道路337公里;开展“民呼我为”满意度提升行动,召开社区圆桌会,探索交通问题社会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在科技治理提升效能方面,组建城市大脑交通信号配时中心,对主城区交通信号灯进行统一管理配时;推进“情指勤督”一体化改革,探索“六快”响应机制,拥堵警情5分钟到警率达到81%。
以民为本 高精度攻坚堵点治理
近年来,杭州以民生关注的堵点治理为突破口,打出“挖潜能、增供给、精管理、强保障”组合拳,形成重大堵点综合治、常发堵点滚动治、施工堵点动态治、景区堵点专项治、预判堵点提前治“五治方针”。独具杭州特色的城市交通堵点治理经验,有效破解群众期盼的堵点乱点治理难题,持续助力人民满意交通建设。
重大堵点综合治。杭州市治堵办每年牵头治理不少于5处市级重大堵点,其中,绕城高速、火车东站枢纽周边、浙一浙二以及省肿瘤医院周边、西湖文化广场周边、钱江新城实验小学、西溪湿地北门等重大堵点治理效果明显,受到广泛好评。以火车东站枢纽综合治理为例,通过实施周边路口渠化改造、王家井上匝道口建设天桥实现人车分流、改造扩容出租汽车通道、增设网约车专用停车区、延长地下车库免费停车时间、实施高铁地铁单向安检免检、南北送客平台均衡导引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枢纽周边的交通拥堵难题得到明显改善。
常发堵点滚动治。针对全市人流集聚的各类学校、医院、综合体、地铁口等存量堵点、乱点,杭州市治堵办采取“每年治一批、逐年滚动治”的方法,分批滚动治理,每年组织各区属地政府实施常发堵点治理不少于50处,并形成系统化典型治理经验。例如,学校治堵已形成“多点错时放学、地下接送系统、周边序化管理、开通公交专线”的治理模式,医院治堵则形成“区域停车泊位共享、优化临停车位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治理模式,相关学校、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施工堵点动态治。结合杭州市G20峰会、亚运会等活动相关配套保障基础设施施工时,对城市动态交通运行影响大的特点(施工最高峰时路网容量下降15%),组织相关市直部门、属地政府和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联动,对影响较大的点位进行路面整治、交通组织、信号动态调整,加强施工点位交通保障,最大限度减少道路施工对通行的影响,缓解施工造成的过程性拥堵。最终未发生因占道施工引起的长时间、大范围、长距离交通拥堵。
景区堵点专项治。为保障景区城市窗口形象,对西湖景区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近5年来,先后实施节假日景区公交恢复双向通行、灵隐景区特殊节假日实施预约通行制、开通直达主要景点的地铁接驳公交、将景区内部社会停车场在节假日期间临时调整为公交场站、对一些拥堵瓶颈路段和路口实施扩容渠化改造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缓解节假日景区客流高峰拥堵问题。
预判堵点提前治。针对对全市交通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如望江隧道、博奥隧道、中河立交、留下互通等,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在开通前筹划治理。通过深入开展前期研究,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制定配套交通保障优化方案、优化交通组织,提前化解风险点,全力确保了相关重大项目通车之后,整体交通运行状况平稳有序。
内外兼修 高品质做精两大支撑
近年来,杭州市通过智慧治理体系高品质构建、交通文明培育两大支撑,打造系列智慧治理和城市交通文明“金名片”,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注入全新动能。
全国交通事故“快处快撤”最快的城市、第一个实现“急救车不必闯红灯”的城市、第一个实施“无杆停车场”的城市……依托数字先发优势,2016年,杭州创全国之先,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大脑交通模块在治堵领域综合应用,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输出“杭州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级“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后,杭州实现全市停车一张图,先停车、后付费,有效纾解停车问题。
公共交通智能服务全面升级。杭州市从行业管理、企业运营、公众服务三个维度出发,创新推出多元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智慧场景,人民群众切实享受便利和实惠。具体举措包括:搭建融合型线网管理平台,精准分析公众出行需求和规律,以需求响应为导向,重构优化地面公交网络;搭建智能化运营组织平台。基于客流时段分布、道路通行环境,做到实际客流与线路计划精准匹配,实现精准调度和精细组织,推出“精准排班”;搭建响应式出行服务平台,推广公共交通移动支付,强化信息导引发布,打造绿色出行生活圈,实现出行费用一体支付,预约公交一键下单,逐步从传统运输服务向多元化、一体化、智慧化服务转变。
文明的力量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杭州聚焦培育交通文明,把文明交通的理念融入交通全要素、全过程,提高市民素养,持续打造城市交通文明“金名片”。随着“礼让斑马线”城市交通文明品牌从杭州走向全国,“公共交通让座”“先下后上乘地铁”“公交首末站排队上车”等品牌接续涌现,杭州城市交通实现从“车让人”到“人让人”的全方位提升。此外,通过媒体网络、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渠道,加强文明交通出行的宣传引导,组织文明骑行、文明乘车活动等,引领全社会参与文明出行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