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良田美景内生动力 宁夏“四好农村路”提速乡村振兴

九月的贺兰山东麓,葡萄绕庄园,老藤果盈枝。随着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国内外嘉宾如约而至。而令他们大为惊叹的,不只有“当惊世界殊”的“紫色奇迹”,还有“世代泥泞路、一朝变通途”的乡村巨变。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统筹推进全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使“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百姓增收的“致富路”,托起乡村振兴的“民心路”,绘就美好蓝图的“幸福路”。

截至2021年年底,宁夏农村公路总里程约2.89万公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推动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

黄河南岸,罗山脚下,20余座葡萄酒庄星罗棋布,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宛若丝带,飘然其间。穿梭在红寺堡酒庄的观光长廊里,头顶上盘曲交错的葡萄藤蔓苍翠欲滴,一串串葡萄如宝石般晶莹剔透,分外诱人。

得益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等自然条件,吴忠市红寺堡区种植的酿酒葡萄品质极佳。当地政府统一规划,推动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葡萄酒庄日益兴盛起来,但颠簸不平的土路却一度成为困扰酒庄和周边村民的一大难题。

“酒庄酿酒对葡萄的新鲜度要求很高,采摘当天必须入到酿酒罐中。”红寺堡酒庄副总经理唐建民说,“以前酒庄周边的路都是泥路、土路,易颠簸、扬尘大,运送过来的葡萄相当一部分达不到品质要求,我们无法收购,不仅影响了村民收入,酒庄的葡萄酒产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路通产业兴,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破题一笔。为解决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2015年以来,红寺堡区累计投资6亿余元,实施农村公路及村组巷道硬化1028公里,先后改造建设380公里产业路,为区内酒庄的生产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中航路及周边村庄公路的建设,如今村民早上采摘的葡萄,中午就能送到酒庄。”唐建民表示,现在酒庄高峰期一天最多收购150吨葡萄,葡萄酒年销售量达500余吨,并在多项国际性葡萄酒赛事上夺得奖项。

在红寺堡区,紫色葡萄也承载了当地移民的致富梦想。23万移民从山大沟深的南部山区搬出来,他们对新家园的期盼自然是路宽地平、日子兴旺。目前,葡萄酒产业已带动参与农户2300余户,年解决就业劳动力65万余人次,务工创收6500万元以上。

“种一亩酿酒葡萄,每年纯收入至少能有2000元,是以前种玉米的好几倍。葡萄地多了,就近务工也方便了。”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村民杨子明笑着说。

沙漠番茄幸福路

沿着石嘴山市平罗县红陶公路一路向西,驶入毛乌素沙漠腹地,放眼望向窗外,公路两旁黄沙漫天、荒凉冷寂的景象已被成片的绿色所替代。

红陶公路是平罗县“八纵四横”路网体系的重要“一纵”,也是该县重点打造的民心路、产业路。线路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纵贯陶乐镇、红崖子镇及原来贫困的庙庙湖村、红瑞新村、红翔村3个生态移民村。建成后短短几年间,两侧就布局发展了新丝陆服装厂、沙漠瓜菜产业园区等多个园区,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也加快了他们致富的步伐。

清洗、分拣、包装……在庙庙湖村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保鲜库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几个小时后,15吨新鲜小番茄将直奔车厢,经红陶公路,驶向浙江温州、嘉兴和广东东莞等地。

“依托沙漠资源,园区培育了沙漠番茄、沙漠西瓜、沙漠菜心等特色品牌,实现年生产瓜菜1.2万吨,产值1.2亿元,每年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庙庙湖村村委会主任丁成伟不禁感叹,农村公路的建设,让昔日人迹罕见的沙漠变成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美景良田。

依托红陶公路及配套的产业公路,奶牛养殖、瓜菜种植、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在陶乐镇开花结果,当地人居环境、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周边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平罗县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提升红陶公路沿线路域环境和路网通行服务水平,打造‘安快畅美’的公路交通环境。”平罗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闫占清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农村公路为引擎,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铺就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版权声明:
作者:
链接:https://www.56tim.com/archives/421406
来源:物流报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