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交通强市和国际枢纽实施方案 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陆海转运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创新服务中心
7月20日,记者从山东省青岛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编制的《青岛市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实施方案》(简称《交通强市方案》)和《青岛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方案》(简称《国际枢纽方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并印发实施,构建起“双方案”战略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青岛将抢抓政策机遇期,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年攻坚行动和“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项目,加速投资进度,拉动有效需求;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两年前期、一年计划”梯次滚动推进的格局,确保到2035年构建起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2025年主城区与市内各区40分钟通勤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建设交通强市的重要内容,交通强市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目标。两个方案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导今后一段时间青岛交通运输发展。
《国际枢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双港引领、三圈协同、四网支撑、五化驱动”战略,开展“门户枢纽、通道线网、综合服务、枢纽示范、可持续发展”五大工程,将青岛打造成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海转运中心、山东半岛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源配置中心、引领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服务中心。
《交通强市方案》要求,围绕建设交通强市1个总目标,实施枢纽网络、现代物流、城市出行、交通科技、绿色发展、安全保障、行业治理7方面主要任务,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多式联运服务、智慧交通建设等N个交通试点,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青岛智慧。
近期至2025年,青岛将基本实现“主城区与市内各区(市)40分钟通勤、胶东经济圈1.5小时通达、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覆盖”,完善国际运输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远期至2035年,建成“123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初步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远景至2050年,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和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做大增量与做优存量相结合
“双方案”在发展目标上协调统一,立足长远、适度超前,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坚持做大增量与做优存量相结合,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
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交通强市方案》侧重于横向“做加法”,内涵外延和覆盖范围相对更广、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关联更多,坚持开门搞试点,吸纳各方面参与,提出了国家、省和市三级试点。《国际枢纽方案》侧重于纵向“做深度”,重点关注如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青岛将建立顶格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责任落实,形成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调联动、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双方案”落地提供组织保障。
下一步,青岛交通将加强综合交通建设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规划、政策的一体衔接;强化用地、用海保障,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政策支持,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鼓励探索分层产权、混合用地、容积率奖励等方式,强化枢纽空间复合利用,在保障交通功能用地前提下推动枢纽综合开发;最大限度争取和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预算内资金;积极探索“交通+”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