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干”奏响时代凯歌——辽宁海事服务自贸区建设五周年纪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

至今年4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走过5个年头,自贸区改革的“苗圃”已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良种”从这里向全国播撒。在这个过程中,辽宁海事局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促发展,为自贸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年来,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积极发挥海事专业优势,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次第落地,以开放创新、便捷高效的海事服务供给推动自贸区建设,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辽海方案”。

因势而动 让航行更安全

“画面显示正常,测试成功!”在海事“云监管”硬件设备第二次测试现场,看到机舱内的画面清晰地传输到了眼前的屏幕上,营口海事局“徐翰华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徐翰华大声地宣布。

服务自贸区航运业安全、快速发展,是时代赋予辽宁海事局的历史使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打破桎梏,不断提升自贸区船舶安全监管与服务水平,他们面临着重要机遇和挑战。

以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发展!辽宁海事局以“徐翰华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结合基层执法业务实践,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大数据+远程视频+零接触检查”的“云监管”船舶监督新模式。

“在无法登轮检查的前提下,整合船检、岸基等监管部门资源,通过大数据明确监管重点,对船舶实施集约性检查一次全覆盖,全方位提供服务,具有风险低、服务优、效率高的优势,真正实现了运输便利化和通关零待时。”徐翰华介绍。

项目研发过程中,受制于港口通信环境影响,加之船舶自身钢制材料及复杂结构空间限制,如何有效解决船舶内部空间的无线信号传输问题,成为了“云监管”模式实现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部分发达国家主管机关在对船舶进行远程安全检查时,对于网络覆盖好的环境,直接通过视频连线实时互动,对于如船舶机舱等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特殊区域,则通过要求船方提供录制视频或拍摄图片的方式,效率较低还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面对国际难题,辽宁海事人没有丝毫退缩。经过两年多与网络运营商、通信技术企业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基于无线多跳数据传输(Mesh)技术,研究设计并开发出船舶“云监管”数据传输设备。目前,该模式已入选辽宁省内借鉴推广制度创新案例。

“船舶‘云监管’数据传输设备的测试成功,对于无接触远程船舶监管意义非凡。同时,也将为今后‘万物互联’时代提升海事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安全监管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辽宁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刘力表示。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大连辖区年进出港载运危化品船约1.5万艘次,危险品货物年吞吐量高达1.2亿吨,危险品规模、总量均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危险品货物运输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面对数量巨大的危险品水上运输市场给地方港口安全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辽宁海事局创建“三互”联合研判工作室,在自贸区大连片区内创新实施口岸危险货物“谎报瞒报四步稽查法”,通过搭建智慧信息获取和行政稽查链条执法模式系统,对口岸危险货物实行“智慧获取、信息核查、开箱查验、调查处理”四步稽查模式。通过系统智能分析确认,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危险货物稽查的精准度,有效保障口岸作业安全和运输安全,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对正常货物的无效查验比例。自2018年6月以来,累计查处各类船载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171起、实施违法装载运输危险品集装箱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5次,对辖区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从‘撒网式’执法到‘精准’稽查,辽宁海事的‘四步稽查法’让查实率从5%提升至90%,减少了对自贸区合法进出口企业不必要的干扰,在提高自贸区货物通关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危险品的运输安全水平。”自贸区大连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一局副局长孙世伟表示。

一个个崭新的监管模式,一项项彻底的安全检查,一次次成功的隐患消除,辽宁海事正在全力为自贸区安全稳定生产形势保驾护航!

应势而谋 通关效率再提速

自贸区开局取得良好发展态势,服务自贸区高质量发展,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发展新路,辽宁海事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承接中欧物流运输重要的中转港,营口港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港口通航,年均完成集装箱运输量30000标箱左右,海铁联运货运量占东北地区的90%份额,居于全国首位,是自贸区营口片区的核心战略资源。

“班期紧、停留短、装卸快”,是集装箱班轮运输的重要特点。为减少集装箱班轮滞港时间,确保载运中欧班列货物船舶的安全和航线畅通,辽宁海事局深入调研、科学实践,在自贸区营口片区首创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以“集装箱班轮监管白名单”为代表,对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船舶安全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选的“白名单”船舶可享受12项优惠待遇,实现通关“零待时”。

“船舶在营口港平均缩减通关时间2小时,运营成本显著降低,极大地提高了营口港船舶便利化程度和通关速度。”在近期举办的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制度调研会上,航运企业代表对这项新机制纷纷点赞。

截至目前,营口辖区已有7家航运企业的35艘船舶通过评审,平均船舶安全检查时间间隔从6个月提升至12个月,每年优先靠离泊船舶300余艘次,年均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2019年,该项机制被营口市政府授予唯一“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奖”,并被国务院采纳为自贸区第五批改革试点复制推广经验。

只有争分夺秒,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为打造更加高效的口岸通关模式,辽宁海事局在全国率先推出海运拼箱涉危业务便捷通关新模式,在自贸区大连片区实施“海运拼箱货物中危险货物单独登记保存”措施。

“以往,凡是在拼装的集装箱中发现涉嫌违法的货物,按照规定,箱内其他合法合规的货物同样需要作为证据予以滞留,调查结束后才允许通关,大大降低了通关效率。”大连海事局大窑湾海事处卢大平说。

辽宁海事局通过大数据分析、三互联合研判等方式实施精准布控,优化与码头作业方、危险品场站、航运公司及代理的联系渠道,精确锁定拼箱货物中的涉嫌违法货物,仅对涉嫌违法的货物实施单独证据保存,箱内拼装的其他合法合规货物则可以直接予以通关和装卸船,箱内合规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幅提高,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4000多万元,节约时间约8400个自然日。该项创新举措也荣获2020年度大连市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合理化项目优秀奖。

顺势而为 政务服务迈上新高度

“作为海事系统唯一的‘三基’建设试点示范政务窗口,我们首次将‘企业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引入海事政务服务质量管理中,推出《海事政务服务质量标准》,可作为工作自查、上级考核、行政相对人评价的标尺。”辽宁海事局政务中心焦洪岭说。

据悉,该标准从信赖度、专业度、有形度、同理度、反应度、规范度等六个层面,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8项政务服务基本要素以及57项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填补了政务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空白,辖区政务服务满意率、政务服务效率、为民办实事数量均显著提升。

此外,辽宁海事局还注重系统发力,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会同大连市口岸办公室,从业务办理服务、信息查询服务、公示告知服务、解答咨询服务、普法培训服务、沟通协调服务、环境装备服务、指导帮助服务等八个方面入手,创新构建完整的口岸政务服务体系,系统提高口岸政务服务水平。

捧出一颗心,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辽宁海事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看得见的成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改革,实现政务办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次”;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进口岸审批告知承诺制”,材料申报和审批环节办理周期大幅缩短;推行船舶相关证书和文书“并联办理”机制,实行“零待时”通关工作制,全年每天24小时便捷通关;精简审批环节、下放审批事权,推出缩短船舶登记等部分海事行政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原时限的40%;建立政务办理审查裁量基准,对政务审核环节中存在较大裁量空间、易引发争议的材料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设置政务“疑难杂事助办”窗口,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提供“一站式”兜底服务,形成优化航运营商环境的工作合力;第一时间把服务窗口延伸至自贸区,提供最大化的政务办理便利……把服务视角瞄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服务群众,是辽宁海事人不变的初心。

“针对自贸区发展规划,辽宁海事局在业务整合、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为自贸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聘请第三方对自贸区发展的评估中,企业对海事的服务和业务指导表示了极大的认可。”自贸区营口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雪松说。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信用管理逐步成为海事政务领域施行“柔性执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政务信用管理推进过程中,部分企业主体存在“打擦边球”“微违规”等不当行为,尽管没有达到规定的失信标准,但严重影响了政务办理秩序及效率。

针对这一情况,辽宁海事局创新提出“轻度失信行为”概念,并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听取民意,经过两轮近300人次的问卷调研和多次专题座谈会,总结提炼11项政务办理“轻度失信行为”,并制定“政务办理轻度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实现对政务办理失信行为的精细化裁量。

“这项制度的出台,在避免部分企业主体不当行为由‘轻度失信’转为‘法定失信’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相对人的业务申办水平和诚信意识,海事政务办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海员证办理为例,申报材料准确率提高了30%,平均办证时间缩短了70%。”焦洪岭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个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都是辽宁海事局在努力打造自贸区海事监管与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海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出的不懈探索。

乘势而上 助力企业更有“国际范”

2021年11月20日,在广州南沙举办的第八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上,辽宁海事局“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案例成功入选“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也是唯一入选的海事服务自贸区建设相关案例。更早之前,这项创新举措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并被辽宁省政府列为“辽宁自贸区第五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颁奖仪式上,主办方对该案例的意义进行了高度概括:“在国际集装箱运价高涨的背景下,海洋污染物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对相关产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新性推出‘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既满足了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又帮助企业节省了成本。”

据悉,辽宁海事局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在国际集装箱运价持续维持高位运行的环境下,作为第9类海洋污染物的葡萄糖酸锌出口时,相较普通货物,每次运输时间至少增加2至3天,每年的出口费用增加约25000美元。这使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被削弱,部分国外采购商因此计划取消订单。

针对企业遇到的难题,辽宁海事人主动担当,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确定完全符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保障口岸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建议相关企业改进包装方式以普通货物方式运输。在此基础上,自贸区大连片区在全国率先开辟“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量身定制物流及产品包装、标志、标记和运输单证方案,对仅具有海洋污染特性不具有其他危险性的货物,在海运时按照普通货物进行管理和运输,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物流成本。按照2021年大窑湾口岸运输3000标箱的海洋污染物来测算,保守估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经济成本约375万美元,减少物流时间约6000个自然日。

主动作为、多点发力,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于辽宁海事人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8年,经过一年的努力,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我们新增水镁石、绿泥石等货物明细表写入《IMSBC规则》的提案。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提案的方式,成功在《IMSBC规则》中增加新条目。”大连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主任阎卫介绍,该提案的通过,让货物运输成本至少下降20%,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不止于此。在向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组(UNTDG)和国际海事组织(IMO)提交的关于修订聚酯树脂箱、铁粉、二氯二甲醚等货物运输条件提案通过后,成功解决了省内电子、冶金、化工等行业货物出口运输中的“卡脖子”问题;结合相关企业在种子饼、电动车辆、粒化高炉矿渣粉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探索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的便利运输条件……为国际海事治理输出中国方案,维护我国航运业切身利益,辽宁海事局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17年至今,他们已持续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交提案25份(10份获通过),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贡献智慧和力量。

荣誉从不辜负汗水。5年来,辽宁海事局先后有2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各级政府和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多项举措获评“自贸区改革试点复制推广经验”“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12项创新举措分别在“大连市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奖。

百舸争流,破浪者才能远航;千帆竞发,奋斗者才能开拓。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服务自贸区建设重要力量,我们将继续聚焦海事监管与服务,深耕制度改革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创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海事奋斗新业绩!”辽宁海事局局长李信标说。

版权声明:
作者:
链接:https://www.56tim.com/archives/419282
来源:物流报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