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十四五”开局之年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综述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国家发展大局、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以百年奋斗积淀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开放联动、共同发展,大力推动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以保障物流链畅通促进产业链协同,以交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抗击疫情和促进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坚持开放联动 互联互通展现生动活力
穿越崇山峻岭、关山阻碍,12月3日,联动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的铁路,承载着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美好愿景,在中国西南开辟了一条与东南亚融合发展的通途大道。
世纪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取得抗击疫情决定性胜利的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环球同此凉热”之际,中国坚持开放联动,海、陆、空全方位发力,深入推进与世界互联互通,以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保障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货物贸易畅通,为全球抗疫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中欧班列“钢铁驼队”成为畅通国际物流链供应链的“黄金通道”。
9月,我国与越南首次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从越南入境,经广西凭祥火车站至郑州中转重新编组后,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抵达比利时,实现了中越、中欧班列联程运输,相比原来的海运节省约一周运输时间。10月,上海与德国汉堡之间中欧班列线路实现双向运行。11月,贵州首开整列直发中欧班列……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共开行1.4万列,运送133.2万标箱,综合重箱率达到98.1%,开行数量与箱量同比分别增长23%、30%。截至11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
受疫情影响,国际集装箱海运运转不畅,运力紧张、运价上涨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我国海运业为缓解国际物流链供应链紧张局面作出巨大努力。
优化调整航线资源。5月18日,“中远希腊”轮驶离山东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08泊位,标志着中远海运AWE6欧洲北美钟摆航线在青岛港正式上线,成为青岛港今年新开通的第10条外贸航线。
加大舱位投放数量。中远海运在积极加大市场租船力度的同时,将现有航线船舶加速、腾出运力,增加欧美干线舱位供给,并组织运力提供加班船、增开专线,以提供更多舱位。前三季度,各主要班轮公司在中国主要出口航线投入的舱位数较2020年同期增长27%以上。
提升集装箱生产能力。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积极协调下,我国集装箱月产能由20万标箱提升至历史上最高的50万标箱。随着我国新造箱产能释放,空箱周转加快,空箱短缺情况基本得到缓解。
在各方积极努力下,我国航运市场持续稳定恢复,为稳外贸提供了坚实支撑。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15.5亿吨、2.1亿标箱,同比分别增长8.9%、9.5%;外贸货物吞吐量达35.4亿吨,同比增长5.2%。
疫情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民航领域在大幅压缩客运航班的同时,加快开放合作步伐,积极搭建快捷“空中走廊”,先后开通一批国际货运新航线——
5月26日,浙江宁波至匈牙利布达佩斯往返国际货运航班首航;
6月30日,湖南长沙至德国法兰克福哈恩定期国际货运航线首航;
6月29日,辽宁沈阳至韩国首尔跨境电商定班国际货运包机首航;
11月29日,浙江温州至意大利米兰的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
疫情之下,一些地区国际航空货运业实现逆势上扬。今年以来,重庆新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航线。1月至10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完成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17.8万吨,前三季度货运完成量已超过2020年全年。
基础设施“硬联通”更有力,规则标准“软联通”更高效,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朋友圈”持续壮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中国交通开放合作水平稳步提升。
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经验得到与会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高度肯定和赞扬,意味着中国在推进与国际交通开放合作方面迈向新的高度。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描绘了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未来愿景,“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为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
坚持共同发展 公平普惠服务民生改善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交通运输业以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兑现了“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掉队”的庄严承诺。
作为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沿着高速看中国”让全国人民透过高速公路这扇窗口,触摸到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领略到大美中国的雄伟壮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俯瞰中华大地,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崇山峻岭,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都纳入了一张庞大的立体交通网,经济民生因交通而兴。
迈向新征程,交通运输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以“公平普惠”为价值导向,服务民生改善,促进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城乡联动,区域协同,平衡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交通运输保障,不仅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战略规划布局,也有久久为功、精细务实的落地举措。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战略规划布局,明确通过打造“6轴、7廊、8通道”主骨架,推进4个“极”、8个“组群”和9个“组团”高效联通、协同发展;在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方面提出,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各级、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地区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公平普惠服务能力和水平。
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了网络服务便利,但是,这却成为一些特殊人群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领域推出一系列“适老化”服务举措,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也能无忧出行。
铁路部门升级12306网站和手机App应用“适老化”功能,同时保留现金购票、人工服务等线下渠道,为老年人及障碍人士购票出行提供便利。
民航系统把便利老年人航空出行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任务。国航、东航、南航、厦航等航空公司为老年旅客提供优先行李托运、优先登离机服务。
公交车语音报站外放、采用全平低地板车辆;出租车开通电召服务热线;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均保留或增设人工服务窗口,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指引等便利化服务。
交通运输从业者具有流动性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职业特点。维护好交通运输从业者合法权益,事关交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保障。
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跟车暗访调研活动,累计跟车超过3.7万公里,覆盖25个省份,深入了解广大货车司机在停车休息、投诉举报、证照办理、车辆通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交通运输从业者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今年5月至10月,交通运输部组织在全行业开展了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使交通运输执法既彰显力度更富有温度。
针对货车司机休息难问题,交通运输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公路服务区实施停车位的改扩建,增加停车位数量。截至目前,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停车区已设置了近23万个货车停车位。
此外,交通运输部连续4年将“司机之家”建设列为民生实事,会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推进建设700余个“司机之家”,为货车司机提供休息、淋浴、洗衣、热水等暖心服务。
10月11日,交通运输部会同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聚焦广大货车司机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研究提出了9方面重点任务举措。
11月17日,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围绕解决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保障问题,立足标本兼治,提出“一揽子”治理和服务举措。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交通合作,结出丰硕成果,惠及多国人民。
新开通的中老铁路,工程建设过程带动老挝实现就业11万人次,帮助当地修建了近2000公里道路、水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整个大湄公河区域各国都会在商业、农业、旅游业等方面受益。
10月9日,中国援冈比亚上河区公路桥梁项目正式通车。11月23日,柬埔寨斯登特朗—格罗奇马湄公河大桥项目通车,当地居民达达努表示,今年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家门口的湄公河大桥开通了,“以前坐渡船过河至少要一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可以过桥。这座桥确实方便,让我们既省钱又省时。”
匈塞铁路全长350公里,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11月22日,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边境段开工仪式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匈塞铁路项目的建设已惠及当地民众,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项目建成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左右。
坚持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世界发展变革。交通运输业以时代赋予的创新气质和潜能,把科技创新华章写在大地上,“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目标,正从创新驱动中获取不竭动力,化为五彩斑斓的现实。
世界级工程的另一面,意味着世界级难题的巨大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的伶仃洋上,约90层楼高的伶仃洋大桥主塔犹如参天巨峰屹立其中。随着12月6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标准钢壳沉管E27顺利绞移出坞,标志着深中通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6月25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简称拉林铁路)正式通车,历史性实现了“复兴号”对31个省份的全覆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格明表示,作为川藏铁路西段,拉林铁路的开通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铁路自主技术上的创新更进了一步,其修建过程中积累的高海拔电气化铁路施工经验,也将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在交通基建水平领先世界的同时,我国现代化运输装备制造和应用水平也稳步迈上新台阶。
大飞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是国家工业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3月1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家启动用户,与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了C919大型客机购机合同,首批引进5架。中国商飞公司营销委主任张小光表示,对商飞而言,此次订单的签署,是对C919市场化运营和商业化运营的重要探索,也标志着该机型即将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
4月24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竣工,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从科研设计、生产试飞到交付运营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大飞机产业链条。
移动闭塞是国际铁路公认的提升安全指标和提高运输效率的最佳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同一条铁路上多列列车安全间隔时间,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6月19日,我国采用移动闭塞技术体系的重载列车成功发车运行,标志着朔黄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铁路,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
国家能源集团总经济师贾晋中介绍,有了移动闭塞以后,对整个列车的追踪进行全面规划。通俗点讲,脚尖和脚后跟之间永远踩不上,通过北斗定位把前车与后车的距离进行了有效划分,对安全、对效率、对效益可以说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从2020年6月我国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成功试跑,到今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山东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10月,3颗交通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可控的交通VDES卫星系统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为提升我国海运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意味着中国在全面建设升级全球海上安全通信系统工作中确立了新的发展坐标。
在盾构领域,今年也捷报频传——“深江一号”海底隧道盾构机下线,将在海底100米下掘进;世界首台双结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在西藏林芝始发;全球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在格鲁吉亚首发……从海底到高原,从国内到国际,我国盾构技术实现了多点突破,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地支撑着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服务着我们的大事小情。
全球航运业遭受疫情沉重打击。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无人场地中,作业却一派繁忙,自动化桥吊、高速轨道吊、自动导引车等设备“自由运行”。9月19日,全球首创自动化桥吊“一对多”监控系统在青岛港完成上线测试,远程监控员人力配置节省70%以上,全自动码头向全智能码头升级迈进。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负责人表示,在防控疫情严峻形势之下,青岛港依靠智能创新,有效提高了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
视角转向群众身边。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上线了“一脸通关”系统,大幅减少了“面对面”接触办理流程,每名旅客人证票查验仅需6秒左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人工智能赋能交通,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11月25日,一位北京亦庄居民使用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完成首单付费,标志着自动驾驶迎来商业化运营阶段。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速智慧高速公路发展。目前全国建成和在建的智慧高速公路有数十条,因地制宜打造车路协同与精细化出行管理,构建全要素数字化基础设施,并探索远期支持自动驾驶车辆行驶。
海事电子证照实现在线办理及发放,船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服务便利。在中国海事积极努力下,12月5日起,包括海船船员适任证书、海船船员培训合格证、海员外派机构资质证书、船员培训许可证等在内的13种海事电子证照实现了在线办理和发放。
针对托运行李的堵点、痛点问题,民航系统积极应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跟踪技术)等新技术,推进实施行李从交运、安检、分拨、装卸、中转到提取的全流程跟踪,使旅客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能及时获取行李信息,行李运输准确率和准点率大幅提高。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成为鲜明底色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中国交通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追求以最少资源投入、最小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让交通运输这艘航行中的巨轮,行驶在绿色低碳的发展底色上。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如何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已成为国际性议题。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关键一招。
10月2日,天津港,一列满载3200吨铁矿石的“公转铁”“散改集”敞顶箱专列缓缓驶出,向宁夏石嘴山呼啸而去,自此天津港正式打通“西北矿石走廊”铁路大通道。
“‘公转铁’不仅为企业节约综合运输成本,更为可持续交通注入绿色活力。”天津港远航矿石码头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袁满表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重大交通基建中,生态优先理念成为交通人的自觉行动。
“水上固滩绿化,水下生态涵养,让长江航道越来越绿色。”今年3月,长江干线湖北武汉至安徽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简称武安段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形成一条“畅行鄂赣皖、通达苏浙沪”的“水上高速路”。据长江航道整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武安段工程建成了生态护岸15.4公里、生态固滩146万平方米、生态涵养区3处,形成了绿色航道建设成套技术。
6月30日,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被誉为“黄沙戈壁中的绿色飘带”的高速公路,仅在新疆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就播下几百公斤草籽,覆盖沿线两万平方米的土地,还在沿线设计了62处动物迁徙通道和大量野生动物饮水点。
运输装备清洁绿色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交通绿色发展水平。8月14日,由长航货运有限公司建造的7500吨绿色智能船“长航货运001”轮在江苏下水。该轮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具备油、气、电混合动力,兼具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等特点。
8月16日交付试运行的国内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一号”,首次在船上采用高压快充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装船动力锂电池容量最大、推进功率最高的新能源拖轮。
纯电动拖轮和绿色智能船舶推广应用达到一定比例,将对促进船舶节能减排、推广船舶使用岸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各级政府采取实际行动,让绿色生活从脚下“走起”。持续优化的“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绿色出行体系,正引导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将选择100个左右的城市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力争其中60%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8月31日发布的《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提出,大力推动慢行交通向“连续成网、空间复合、便捷接驳、人文关怀、特色彰显”发展,着力打造最佳慢行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出行,使之成为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一张重要名片。山西太原和江苏泰兴的滨河自行车道、慢行步道也于今年相继开通。
人民有新期待,时代有新要求。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中,交通人当牢记“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重大使命,奋楫争先,阔步前行,将各项规划蓝图落实为行动实践,不断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奋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